风险提示:防范以虚拟货币/区块链名义进行的非法集资风险。 ——银保监会等五部门

对话行业大咖:从监管视角解读NFT如何赋能实体产业?

白话区块链 2022-06-07 16:39:25
微信分享

扫码分享

4月13日中国三大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

作者:对话 / 来源:碳链价值

NFT作为一项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在丰富数字经济模式、促进文创产业发展等方面显现出了潜在价值,但同时也存在炒作、洗钱、非法金融活动等风险隐患。数字藏品金融化的问题已经凸显出来并引起了相关监管部门的关注。4月13日,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中国银行业协会、中国证券业协会联合呼吁会员单位,共同发起关于防范NFT(非同质化通证)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从严防范非法金融活动风险。

碳链价值《碳链共识对话》栏目邀请到了红枣科技COO马强、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峰、北京分布式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李亚丽、研发负责人代利军,围绕三大金融协会发布倡议对于国内NFT行业的意义和影响,以及未来中国NFT的发展趋势展开了对话。

以下内容为对话实录,为方便阅读,略有删改。

王立新 :4月13日中国三大金融协会发布关于防范NFT相关金融风险的倡议,坚决遏制NFT金融化、证券化倾向。该倡议对国内NFT发展而言意味着什么?会带来哪些指导性意义?

马强 :我个人认为这是从政府监管的角度给NFT做了一个正名,同时表达了NFT技术对于整个数字经济和文创行业的价值。BSN在1月25日发布了BSN-DDC,当时就没有使用NFT这个名词,而是叫DDC(Distributed Digital Certificate)——分布式数字凭证。因为从字面意思解释NFT里包含一个Token,在国内大环境里我们无法判断它是否是一个敏感词汇,但通过这次互金协发布倡议,可以看到对NFT有了定义,它是数字商品,是可以合规化在国内市场发展的。而且从倡议书的几个表述上看,这次是为整个行业发展和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操作指南。例如真实、准确、完整披露NFT产品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实际上跟当下数字产品市场在国内的很多现状都有相关性,包括不够透明、以及所用的底层链技术差异等。再比如不通过分割所有权或者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质化特征,变相开展Token发行融资(ICO)、不以比特币、以太币、泰达币等虚拟货币作为NFT发行交易的计价和结算工具等等,这些对于国内NFT市场的长久发展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这个倡议给了大家一颗很好的定心丸,如何更好地帮助NFT/DDC行业发展,使得我们有章可循。

李亚丽:倡议细化来说,就是两个方面:

第一,不许在NFT底层商品中包含证券、保险、信贷、贵金属等金融资产,也就是说,不许变相发行交易金融产品;

第二,不许通过分割所有权或者批量创设等方式削弱NFT非同质化特征,也就是说,不许变相开展Token发行融资。

三大金融协会发出的这个倡议对行业发展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警示,提醒行业不要做过界的事情。同时它也为后续进一步强化NFT领域的监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行业想要持续、长久、健康发展,合理的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看到,此次倡议既揭露了当下的行业乱象,又肯定了NFT的潜在价值。

张烽:从倡议本身来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肯定了NFT,原来会避免提到NFT这个词,去年也叫数字藏品、数字艺术品,数字文创产品等等。但现在三大协会的倡议直接讲是NFT产品,就肯定了它的经济意义。另一个是它透露出来一些信息,一方面是对NFT发行交易当中涉及到的一些金融活动的操作,或符合金融活动特征的募集行为、交易活动等,都应该受到金融监管的约束,或者说按照金融活动来约束。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没问题的,金融本身就是个强监管的活动,相应的资质控制、相应的风险约束相应的行为;另一方面,它对整个行业有针对性,现在市场有部分平台发行产品有金融化的操作倾向,包括分割操作、批量化发行,甚至类似于传销。虽然仅占一小部分,但是有金融化操作倾向这种风险是存在的,而且也存在着向金融体系传导的风险。这次三大协会倡议是代表金融体系,基本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所有的金融机构业态都囊括进去了。

但是市场不只要有金融监管,也需要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算法安全等方面的监管。其实那些方面的法律问题也存在,包括知识产权、肖像权等,所以三大协会倡议其实是相关单位正式介入监管的一个开始,将会促使其他部门一起参与进来,更好的让这个行业健康发展,对于行业、从业者、其他监管部门、发行方、用户来说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王立新:随着NFT在国内的发展,存在的争议也随之放大。比如在一些人看来NFT是技术变革,能为传统行业赋能;在另一些人看来NFT就是数字藏品,炒作一堆无意义图片。到底该如何定义NFT?它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张烽:数字经济的发展是大趋势,这点相信大家普遍认同。国家的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信息化规划都讲到了数字化转型,那么NFT在数字经济的发展中属于什么地位?我个人认为它是商品和服务数字化的一个技术工具,或者说交易对象。数字经济就是要把经济活动整个过程数字化,现在身份的数字化已经有很多技术实现方式,还有货币的数字化,现在已经有发行数字人民币的方案,国外也有类似的案例,那么商品和服务的数字化通过什么方式来实现?无形商品交易对象的数字化怎么来实现?

NFT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实现特定数字内容、特定交易对象的技术手段。在区块链技术出现之前,比如说超市里的条形码,扫一下码就可以交易,实际上就是用一种初级的形式来对商品进行数字化。只不过NFT,它是通过区块链和智能合约的形式,把特定的交易对象、交易商品或交易服务特定化。

它虽然是个Token,但它实际上是代表一种契约,代表一种对于数字内容的、或者应用权益的特定化。权益可能跟原数据直接相关,但是如何解释原数据?还是要通过法律来实现。

所以总结一下,NFT产品就是通过技术和法律两方面结合来形成权益的特定化。它是数字产品,它可能跟原数据有关系,但最终确定它的性质应该是通过它的权益声明和技术特点相结合来实现,它是一个实现商品数字化,服务数字化或权益数字化的技术工具。

从这个角度看它是数字经济里面的重要一环,没有这一环很难实现完整经济过程、交易过程的数字化。

马强:实际上NFT当前的发展还处于非常初期的阶段,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全世界范围之内。NFT在OpenSea——海外最大的交易市场,也仅仅是在去年八月左右才表现出起量的,它是一个非常新鲜的事物,它现在处于生命周期非常早期的类似襁褓的阶段。

三协会的的倡议书也提到要通过NFT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这两个词用得恰到好处。数字产业化就是数字类的原生商品,例如原生的数字艺术品或者是图片、音频、视频等,从最原始的资产或者商品角度来讲,它们就是数字的,怎样通过区块链、NFT技术将其产业化?

产业数字化则是要把传统的实体行业和区块链技术相结合。从技术来讲大家经常会说NFT可以是anything,万事万物皆可被NFT。一个物理世界的物品或商品NFT化,实际还有法律的确权上链的环节。从NFT技术或者实现角度来讲,它实际上就是一个商品或者物品的确权方式解决方案而已。在没有NFT这个解决方案之前,所有的物品确权靠什么?是对机构或者某个个人的信任。而当有了这套技术之后,就可以从信任机构或者某个人,转变为信任一个数学加密技术,信任的是区块链网络架构,这是一个信任的迁移过程。

与之相伴的,人们的认知也会有一个飞跃。有一些人认为NFT就是数字藏品,炒作一堆无意义的图片。实际上我看到这种认知时会去对比,对比物理世界的传统艺术品——蒙娜丽莎这幅名作或者是莫奈的一幅名作,它们动辄在传统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价值几千万甚至上亿美金,但是它们的意义是什么?再比如奢侈品像爱马仕的包,它的意义又是什么?实际上就我个人的认知,数字藏品的价值在于共识的价值——大家认为它有价值。

就炒作而言,邮票有邮票市场,炒运动鞋有运动鞋市场,还是看大家觉得这个市场有没有意义,一般来说它在某个行业发展的某一特定阶段是有一定的意义的。但对于政府来说,一定要有监管的行为和动作,要防止少数作恶的人在里面扰乱整个市场,让不明就里的消费者受到侵害。

NFT整个行业阶段还是非常早期的,在未来一定是会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为实体经济赋能。例如门票类、证件类的应用场景,可以想象一下未来人们的驾照、大学毕业证都是能在链上通过NFT的方式实现出来的,这样就基本上杜绝了一个真假问题,验证成本和门槛也会大幅降低。在没有NFT技术之前要靠专家或者特殊手段去验证它是不是真的,但当有了NFT之后,就可以把验证门槛大幅降低,这就是技术带来的变革。

王立新:国内外NFT在发展路径层面有何本质上的异同?

马强:我们在做BSN-DDC的同时也在关注海外NFT的发展路径,从国内外NFT市场发展现状来讲,差异化是很明显的。当然,不能用海外市场把所有国家的市场都概括了,因为在不同国家差别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俄罗斯与美国的监管就是完全不同的。

在区块链政策相对宽松的地方例如新加坡、瑞士等,从技术层面上讲与国内的区别主要是两方面:

第一,他们NFT的发展路径主要是架设在公有链基础设施上;

第二,一、二级市场是完备的,同时在在交易市场例如OpenSea或LooksRare等,用户可以无需实名认证的情况下通过加密货币去交易,这也是与国内最大的区别。

回到国内,在当前环境下大厂们比如蚂蚁链、智信链、百度超级链等,都是在联盟链模式下进行运转,大厂们所谓的联盟链实际上更偏向是一种私有链的方式,因为毕竟是自有技术,同时他们的技术并不开源,这一点和区块链的精神还是有不太一致的地方。而BSN-DDC网络是基于开放联盟链,是介于国内大厂这种联盟链和公有链之间,在符合中国国情并且合规的前提下,尽可能在技术层面靠近公有链的运营方式。

还有最大的一个区别在于国内有网信、数字人民币,所以从政策层面考虑公有链的虚拟货币或者加密货币肯定是不可以存在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不会有松动的可能性。因此在这种前提下,BSN-DDC保证了底层技术尽可能靠近国际先进的技术阵营,同时在中国的市场里去做合规的运作方式。

从市场层面上讲,国内的NFT市场,大家都叫数字藏品,它跟海外最大的一个区别是透明性。现在国内不管是玩家、收藏家还是创作者,可能大家对它的理解和海外的Web3.0世界还是有差距,目前大家的信任方式主要还是基于Web2.0的认知,信的是大厂的品牌背书,譬如大家相信腾讯、百度和阿里在未来的十年都是存在的,不会某天就消失了,所以大家其实信的还是它们的品牌背书。至于数字藏品是上的是蚂蚁链还是智信链,现阶段的用户并不是特别关心。

但是相信在未来随着大家对Web3.0、元宇宙的了解越来越深,国内外信息差的缩小,以及市场的不断发展,意识也会逐渐提高。那时用户有没有掌握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或者是资产的所有权,有没有掌握私钥,能不能在链上的浏览器看到整个链的交易情况就很关键了。

现阶段国内市场无论是联盟链还是开放联盟链,相对来讲都是处于野蛮发展的阶段,我个人认为很多数字藏品平台未来不一定能够存活下去,因为它整个的交易模式就是在本地的数据库里运行,这意味着用户购买的数字资产有没有上链都是一个问号。

当然这是暂时的情况,未来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海内外两条路径一定是趋同的。

王立新:那么未来国内外两种数字藏品或NFT的两种模式,是无限接近的还是说并列发展的?

马强:我的判断是,类似于现在的web2.0世界,大家可以看现在web2.0国内与海外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国内用微信海外用WhatsApp或Telegram。这个世界肯定是趋同的,但毕竟不同的国家在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政策上还是有区别的,技术必须要去适配当地的各种环境。

李亚丽:随着NFT火遍全球,国内市场也迅速跟进,NFT进入中国市场后,被弱化了交易投资属性,更多是以“数字藏品”的身份出现。国内的数字藏品市场是从鲸探在2021年发布的两款NFT皮肤“敦煌飞天”与“九色鹿”之后开始逐步成长的。基于不同的成长环境,目前国内NFT市场正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合规、合法、合适的发展道路,互联网大厂、上市公司及中小创企业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构建数字藏品交易平台,形成了差异化发展的竞争格局。

张烽:腾讯当时发NFT,讨论了很久该如何称呼,我提议要看重它的使用场景到底能够带来什么价值,所以是不是叫数字产品或数字藏品更合适。这个例子反映出国内对这个业务模式的一种担心。

曾经有人提问NFT这个“T”是否指数字货币?这个问题非常直接了,答案是肯定的,技术上是数字货币。但是在法律性质和应用场景还是有区别的,当下国内的监管环境对于数字货币的性质和交易还没有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在去年4月博鳌亚洲论坛上央行高管曾经说过,央行正在研究制定对于稳定币和以太坊、比特币等这些数字货币的监管模式。当整个监管的闭环形成后,后面这类问题也就不存在。

NFT的本质是确权,共创、共享、共治,共创的基础就是权利,要承认数据权利,确权的基础上利益共享,治理共担。从逻辑角度来看,NFT的本质是确权,确权的目的是流通,好比房产证发了就是为了流通交易,NFT把元数据确权就是为了交易。这些监管部门也是知道的,只是监管部门在目前的监管体系下,可能会觉得数字藏品会有一些不可知和不可控制的风险,甚至可能外溢到金融体系。除此之外可能还涉及到一些宏观政策,现在又存在中美竞争的大背景,在这些前提下不能说我们的监管体系没有道理。

但是从长远看,既然NFT目的是为了确权和流通,数据要流通才有价值,NFT确权后也会给创作者、用户和整个生态体系带来更好的变化。目前需要合规化发展,未来数字人民币如果能够用智能合约来进行交易,各种模式自然而然也能够对接起来,从长远来看是很乐观的。

从技术上讲国内发行的NFT技术协议大体上跟海外差不多,本质上差异不大。区块链的特点体现在开放、智能、可信这三点,国内的NFT市场相较海外在这三方面水平和程度都不够,像上面提到的数据是否在链上,私钥用户是否掌控,企业消失其链上的NFT是否存在等。甚至国内有些链又是巨头又不开源,合作成本很高,开放度、智能化水平、可信度却都不够。

王立新:NFT技术能为传统行业带来哪些肉眼可见的实际价值?在赋能传统行业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事项?BSN-DDC的实践过程中有哪些感受分享?

马强:对传统行业要看如何定义,比如博物馆或是传统艺术品,现阶段数字藏品里面有相当一部分的数量,实际上是把文化或者是艺术品行业的商品NFT化后放到了数字藏品交易市场里面来。

文化领域、博物馆领域或艺术品领域,通过区块链赋能,也就是NFT化,然后有了更多的流通渠道,让这些艺术品或者文化能够用一种新的展现形式触达更多的年轻消费者。

还有一种就是,旧世界的或者是传统行业数字资产NFT化了。

无论是哪种,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来说,NFT实际上都为传统行业进行了很大的一个增值和赋能。

未来只要让技术的应用和使用门槛,不管是技术门槛还是资金成本门槛都大幅降低,相信对传统领域还会有非常大的提高。例如在传统的票据或是文件执照等领域,验真门槛和成本就大幅降低了。

当然大前提是区块链技术能够普及下去,并且能够以很低的成本应用下来,比如说NFT/DDC铸造流通的成本相对要非常低。

代利军:其实未来我们的各种证件例如房产证、结婚证等,以及固定资产都是可以上链的,这是一个趋势。

就赋能传统行业而言,传统行业其实更关心的是业务本身,关注企业的发展诉求,用户的消费诉求。而我们认为,重点在于区块链企业和传统行业的双向赋能,单纯是区块链或者NFT向前发展,其实没有太大的意义。我们未来会更多地通过智能合约去定制化,将传统行业与区块链结合起来,让传统行业可以更高效的发展自身的业务,也可以让用户更放心,这也是区块链在国内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当然这些就要基于公开的链,而不是像大厂那些相当于局域网的自己玩的一个链,或者是内部的不公开的一些链。

王立新:传统企业怎么看NFT为他们带来的价值?

张烽:现在一些大的机构包括传统行业,参与的其实是产业数字化,就是传统IP来变成数字化,变成NFT来发行。

最近我们也是发了一个2022中国馆藏文物NFT产品发行的合规报告,通过这个报告可以看出,我们关注的其实是产业怎么做这件事情,以及当中存在哪些法律问题。

例如知识产权与NFT发行之间的关系,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第一,首先发行NFT对于一些创作者来说,他可以很好地确权,声明他对作品的权利。其次,一旦发行以后,在后续的交易中可以给创作者带来持续的价值,这一点在传统的艺术品交易里很难做到,至少成本会很高。而区块链上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尤其未来如果数字人民币用智能合约的话,那就非常方便,躺着挣钱。

第二,提供了一种新的协作模式,并且是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也更加开放的协作模式。例如对于用户来说,他们获得了参与创作过程中并因此获利的机会。假设原作者写了本书,另一个人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又写了很多批注,写了很多感想,结果其他读者很喜欢这些批注和感想。这种情况下,第二个人并不需要与原作者达成一致就可以将这些批注和感想做为新的作品发布,并开始流通,而原作者也能从中获得更多收益。这在传统的发行体系下是很难做到的,而通过NFT却很容易实现,并且成本很低。

第三,是加强市场资源的配置,在整个开放体系当中会增加传统作品以及创作者的价值,现在的一些合作门槛在在未来交易体系内都将不复存在。

总结一下,NFT会给创作者带来价值,给用户带来参与机会,给市场资源配置带来更高的效率。这三点适用于任何领域,包括游戏、艺术品、域名等都可以。元宇宙是一个开放、智能、可信的体系,它会使原有的传统体系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智能,越来越可信,交易成本越来越低,交易效率越来越高。

王立新:NFT在赋能实体的过程中,是不是也会诞生一批新生代的创作者?并且在NFT技术带动下产生一个新的经济体?

张烽:我个人认为肯定会,最没有传统利益负担的是原生类的,因为现在传统类的IP在参与NFT时有很多顾虑,怕会影响传统IP的使用价值,影响它的使用权限.未来会有很多创作者、用户、运营模式产生,那么这个时候形成市场共识,大家就知道怎么样操作才有价值。

王立新:我注意到,一方面是三大金融协会发文倡议坚决遏制NFT的金融化风险,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官方或国资背景的企业在进入NFT领域,怎么看待这些动向?

马强:BSN项目的基础最初是由国家信息中心顶层设计,中国移动、中国银联、红枣科技共同发起的,我们作为技术研发和支撑方,联合各家强力的伙伴共同打造了区块链服务网络这个基础设施,是为国内整个区块链行业未来长久发展做的底层工作。

倡议书是说遏制NFT金融化,这是保证整个行业长久有序发展的一个大前提,是非常好的一件事。如果一直没有监管,可能会有很多人进入行业挣快钱,这对整个行业的长久发展是不利的。但三协会倡议书发布之后,避免了这种情况,大家也看到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和指引,这对整个行业长久的良性发展有极大裨益。

很多官方和国资背景在进入这个领域,证明在政府看来,也认为NFT技术在赋能实体产业和实践未来虚实结合的发展方向上有很大潜力,所以鼓励在NFT领域去深入发展技术应用,这绝对是积极的信号。

李亚丽:在合规的前提下,NFT和区块链等相关技术,是企业必经的一条道路,一条开放、开源、共享的业务发展路线。想要做创新及业务的升级,不能只从产品的创新入口,目前互联网正准备从Web2.0过渡到Web3.0,其中的机会也非常巨大.国内的头部企业涉猎NFT领域,做出相应的产品和布局调整,也是因为他们都看好未来元宇宙的商业模式。这也正是我们分布式科技从企业定位、产品定位、战略定位锚定区块链,以DAO的开放协作模式来运作公司和产品的原因所在。

张烽:当前国企或官方背景机构参与进来有两个路径,第一是馆藏文物,像文化创意类的宣传部门就很关注,目的是能够通过NFT激发资源的价值,也是在文化走出国门大背景下的实践。第二是数据价值,数据是关键的生产要素,国家也十分重视,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如何把数据价值激发出来?数据如何确权?数据交易市场如何形成?数据流通交易的基础设施如何形成?大家都在探索。

现在还是平台模式,互联网上任何事都是通过平台,那么要解决数据确权问题难度很大,因为数据都由平台掌握。而NFT为数据流通交易提供了很好的技术载体,广东部分地区已经提出数字资产化凭证的说法,数据权益通过NFT的形式来进行交易,国有部门也在探索。

现在NFT二级市场没有开放,监管部门也希望通过国有平台比如文创平台、数据交易平台来开展二级市场,通过它们来实现数据的确权,实现文化创意的流通。他们进入市场有助于实现数字资产化和资产数字化,进而探索应用模式,非常有意义。

王立新:最后,能否预测一下未来5-10年,在世界范围内,从市场规模、竞争格局等层面,NFT行业将呈现一个什么发展局面,中国在其中处于什么位置?

张烽:传统互联网会有逐步被替代的过程,通过区块链慢慢开始去中心化。在此过程中,技术发展、应用模式和监管环境都会持续演进,监管制定还是需要从市场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模式,伟人曾说过群众是最有创造力的,很多政策是总结群众的有效做法形成的,也说明市场应该反向给出建议甚至是监管草案来辅助监管部门,这将会促使市场朝有利于它自身内在属性的方向发展。

在未来5-10年里传统互联网的数字产品会逐渐去中心化,以此来解决诸如平台垄断、数据权益,大数据杀熟、数据鸿沟等等问题,最终通过区块链和元宇宙的发展与一些具体的运营模式落地实现目标,届时市场、应用模式、技术发展路径、监管环境都随之改变。

另外,二级市场也会开放,比如一些国有企业平台,数据交易平台、文创平台都在探索二级市场,当然仅是个人观点不代表任何政府机构。

另外在未来随着市场成熟,产品结合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来实现,像BSN这样的基础设施可能会考虑提前引入。如果央行数字货币的监管体系承认了一些共识程度高的数字货币,比如以太坊、比特币,那么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通过智能合约进行一些有限的交易,也是可能的。

数字内容本质是流通,比如上海的相关数据条例是在有利于数据要素流通的前提下形成的,同时也在建设相关的基础设施完善相关政府职能,NFT也应符合这个趋势。

当然NFT流通是要把它看做商品,只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就是商品。数据在需要的人手里产生价值进而流通就是商品化。

代利军:未来几年互联网领域有可能会面临一波大的洗牌。在Web2.0向Web3.0过渡的过程中,很多中心化的业务型公司会被淘汰掉,而基于开放、共享、透明的业务合作体系来构建产品生态的企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而传统企业如果能抓住Web2.0向Web3.0发展的趋势,向大规模定制化、IP化、个性化、透明化转型,愿意分享和公开自己的数据和业务,也将会获得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

中国在全球产业发展上,目前还处于制造中心的地位,未来也将围绕这个定位来发展,并持续巩固现有的优势,提升产品价值并不断赋能。区块链及NFT可能会成为国家实现产业转型的一个重要工具,相信国家高层及管理团队也看到了区块链及智能合约的价值,与国家构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标也非常契合,未来中国在区块链领域也会像在AI领域一样,去引领全球的智能制造产业升级及转型,同时金融化也将逐步发展起来。

王立新:从国家战略和整体行业的角度,行业未来5-10年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它是一个什么样的演进的逻辑和趋势?

马强:纵观区块链发展历程,区块链技术发展路径刚刚10多年,NFT是其中一个协议,也就2-3年时间,在所谓的链圈里爆火也是不到1年的时间,所以严谨的角度讲预测未来5-10年是比较困难的,按现在的发展路径来看未来5-10年理论上应该是实现或者是向着实现元宇宙迈进的情况,但是元宇宙是全世界大统一的一个元,里面包含无数个宇宙,这方面很难去预测。

现在也有很多声音讨论Web3.0和中国、中国人有没有关系?

中国市场和中国的开发者、社群与Web3.0肯定是有关系的,而且整个中国市场是非常庞大的市场,不可能被忽视。虽然现在Web3.0是纯公有链的模式,针对它运营模式的相应监管体系也尚未健全,但在中国法治治理条件下依然出现了很多创新。例如BSN网络上合规化的创新,从技术层面上我们也相对保真的还原了公有链的技术优势,让国内的开发者和用户能体验到极度接近Web3.0的应用。

我们也发布了DDC Vault这样类似于MetaMask钱包的技术,因为对于整个生态和终端用户来讲,当你要体验Web3.0的应用,一定是自己掌握私钥,用人机友好的钱包功能去使用。我们也开启了对于整个市场的一个逐步教育的过程。

未来5年技术体系变化太快了,国内和国外在未来这段时间可能仍会保持两套体系并行运转,国内会无限接近海外公有链的技术架构,但是在具体的治理模式上会有所区别。

当然如果监管体系落地,或是数字人民币——DCEP在区块链层面部署落地,可以使用中国人民币的钱包机制的时候,那么运作模式会非常接近公链的运转模式。只是在金融层面要控制好用户,比如通过数字人民币的二级市场波动套利等。短期之内是看不到国内会开放这块,但从用户规模、应用场景落地、链上交易collection等方面,未来5-10年的国内很有可能会超越海外市场。

从链上交易这点延展开一点讲,NFT现在主要是艺术品交易、原生交易、NFTGame,通过OpenSea上交易数据量的规模分析,游戏里NFT的交易量远大于二级市场的艺术品。反观国内游戏产业在监管、链游的技术架构瓶颈、商业模式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

另一方面NFT与线下实体经济的结合,比如品牌营销方面,它可以是新的品牌广告主,在营销层面让自己的品牌IP触达更多用户的一种有效手段,无论是与年轻用户的互动还是品牌露出,甚至更深一层的价值流转,都可能诞生更多的新玩法。

所以未来NFT在国内可能会有更多维度的发展,从市场本身来讲,肯定要比海外庞大。

BSN   NFT

白话区块链

区块链世界入口第一站,人人都能看懂的区块链;24 小时热点实时追踪。